童话没有时与地的明确指示,又其重心不在人物而在事件。
民间童话的艺术形态
【口语讲述性】
- 通俗易懂,这种语言使传达的信息变得明确、可靠,最终使人对故事产生信赖。
- 没有详细的描写,也没有附加的修饰,没有赘言,单纯、明快,一清二楚,进展迅速,直奔目标。
【一次元性】
- 民间童话里存在着2个世界,一个是神魔、幽灵等居住的超自然的世界,另一个是普通人类居住的现实世界。
- 民间童话里的人物的精神世界里,现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之间浑然一体,互不隔绝。
- 好人就万般皆好,坏人就十恶不赦,聪明人是聪明绝顶,愚蠢汉是愚蠢到家。
- 其名字也就大都被固定了,一般来说,德国的叫汉斯,俄国的叫伊万,日本的叫太郎,英国的叫汤姆或杰克,中国的叫张三、李四、砍柴的、打猎的。
- 民间童话对数字有固定的偏好,出现较多的是三、七、十二、四十、一百这些数字。
【非写实性】
- 民间故事正如其名字所示,是以故事的开展为欣赏的乐趣,所以,只是把类型化的登场人物从这一点引向下一点,而不会为了描写停留在某个地方。
- 不会为了描写停留在某个地方——比如写森林,就直接写“阔达的森林”/“阴暗的森林”,然后就不停地让故事向前发展,
【模式化】
- 民间童话的叙述的开头和结尾的模式是:“从前……”、“在很久很久以前……”、“倘若他们还没有死,那么他们还没有死,那么他们今天还活着”、“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”
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,千钧一发的情节后,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,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。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,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,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。
民间童话处理的是虚荣、贪吃、嫉妒、色欲、欺骗、贪婪和懒惰这“童年的七大罪”,它由“女巫”来代表和呈现。但是,女巫并非真实的人,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,在无数民间童话中,女巫都代表所有孩子努力抗拒的某种天性。
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,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,演练内心的冲突。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,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,在各个角色身上“存放”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。
从心里观点来看,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,女巫被除掉,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灭,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,自我怀疑的干扰。自我经历了变化——也就是所谓的洗涤,让小读者感到安全,自我肯定。
心理学家 雪登。凯许登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