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 Dec 2009

绘本。《猜猜看谁做了什么》

《猜猜看谁做了什么?》





文/图热尔达。穆勒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《谁做了什么?》导读

作者:河马

《谁做了什么》和《谁找到了泰迪》同属一个系列,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非常相似。但《谁做了什么》这本书将是读者们遇到的第一本,不等看完,就必须得一看再看的书。因为它简直是本谜语嘛!

它讲的是,在乡下,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季早晨,一个小男孩起床,吃完早饭后,带着他的小狗出发,去农场完成一项重要任务。外面的天灰蒙蒙的,雪落了厚厚的一层。他和几只小鸟打了招呼,惊跑了一只野兔,用冬天最后一束绿草喂了马,带着淘气的小狗过了小河,看到了目标—— 一根笔直的松树杈。他折下树杈,和小狗打道回府。路上,他还帮爸爸去了木柴,整整齐齐地堆到家门口。家里,妈妈早就为他准备了点心,吃完点心,他急急忙忙回到屋子,用那根树杈搭起了一个红帐逢!

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?怎么像谜语了?

因为上面所有这些内容,全是根据种种细节猜出来的!因为比起《谁找到了泰迪》,《谁做了什么》这本书更厉害,里面不仅仅没有文字、人物的形象,主人公以外的人物连个影子都没有!

那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呢?

先来看看男孩起床后的餐厅吧。作者先为读者展示了餐桌的右半边,那上面有两套的碗碟刀具,一条已经用过的黄餐巾揉在一边,看来家里至少已经有一到两个人吃完饭了,右边还有一条没有用过绿餐巾放在面包蓝旁边,这也许是给男孩儿留的。

可到下一页,大家会发现不是这样,男孩子的脚印引导我们,告诉我们他的餐巾是红色的。那么,绿色的是谁的?家里看来还有一个人没有露面。看看画面的右上方的门厅,那里挂着一大一小两间儿童外套,下面还有一红一绿两双小吪子,喔,猜猜看,绿餐巾会不会是给小男孩儿的弟弟或妹妹的呢?

这些室内场景讲述了男孩子的家庭结构,那么,再来看看外面吧。

作者把室外的画面画得非常简洁、非常漂亮。画面相当空旷,上面的“道具”寥寥无几,但每一个的色彩都尽可能的鲜明,孩子和狗一红一黑的脚印并没有因此而模糊,它们在??白雪的映衬下,非常醒目。它们的出位的位置和脚尖的朝向,当然还有这些道具,为读者详详细细地讲起了故事。

男孩儿过河前的那页画得简洁之极:一条窄窄的小河,没有结冻,横贯画面的正中,在画面的右边,河面上搭了一条木板。在木板的一头,男孩儿和狗的脚印由一前一后改为并排,说明他两停下来做了什么事。做什么呢?大家往回翻一页来寻找答案。哦,找到了,木板原来靠在工具棚的外边,它是被男孩儿带来的,看来男孩儿早有准备啊。

下一页更有意思,还是原来的场景,只是加进了河的对岸,咦,木板上只有男孩儿脚印,过了河以后还是没有狗的脚印,狗脚印只存在于男孩儿没过河以前的地方。难道够留在这边,不过去了?

再翻一页,狗和孩子的脚印出现在松树下,猜出来了吧,原来男孩儿把狗给抱过去了!真是好玩儿。

就这样,读者们每看两页,都要回返一次,有时甚至两次。不过好在画面是有规律的,每换一个场景后的第一页都是平铺直叙,翻到后面一页准有新进展,准能揭示“谁做了什么”。

不过,掌握了规律,大家还是不一定可以讲出男孩儿做的所有的事。

因为有人可能会漏了小道具。

在男孩儿帮爸爸往家门口里搬木柴的时候,独轮车里还剩下了一小根木柴,鲜红的小车里洁白的白桦木柴,格外显眼。这本来是一个暗示,但如果大家光忙着研究地面上来来往往一大一小的脚印了,没在意它,就会发现自己有疏漏。

翻到后面时,大家可以发现那根木柴端端正正地摆在柴堆的正上面,此时大人的脚印并没有跟进屋。这时,男孩儿进门前做了什么事才被揭示出来。

还有没有疏漏?有。

把视线移到左面的画面,男孩儿凳子右手的墙边,赫然靠着那根送树杈,恐怕这时有人在懊恼得猛拍自己的脑门了,真是“智者千虑,终有一失”啊,怎么能把它给忘了,它可是那男孩儿出门的目标啊!大家赶快往回翻一夜,果然,独轮车左边洁白的雪地上,分明就是那根树杈嘛!

看来作者错中复杂的细节整人整得够彻底!

就这样,读者们被作者牵着鼻子读完了整本书,耗时将是大家都普通绘本的三倍不止!但每个人读的时候肯定会津津有味,因为每翻一页(不管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)时大家都会充满期待,等待着由自己揭晓谜底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